製片人基礎培訓課程
International Producer Basic Classes
2016/7/11製片人培育計畫專題講座:東京紀錄片提案大會經驗分享
講師:商明
é 有過「東京提案大會」實戰經驗的商明導演,則以許多的第一次(第一支紀錄長片|第一次參與提案大會|第一次的國際合製經驗)展開與團隊們的分享。
培育計畫第二天的演講請來《食為天》的導演商明跟大家分享參加Tokyo Docs提案大會的經驗過程。《食為天》是商明導演的首支紀錄長片,也是他第一次參加提案大會和國際提案大會,並得到跟日本NHK國際聯合製作的機會。
起初導演是在電視台做旅遊、文化創意類節目的,直到後來幫北京的關注中國當下的外國新聞媒體進行拍攝和剪輯,才開始把關注從影片如何拍得有趣轉到社會議題上,思考如何利用影像挖掘更深入的社會問題。相較於台灣紀錄片面臨的困境,在中國做獨立紀錄片是沒有任何政府支持的,除非幫電視台做紀錄片或是和電視台合作進行一些大型的製作,不會有比較關注社會議題的獨立紀錄片。一方面是製作時沒有經費可用,另一方面是製作完成後沒有平台可以播。直到2013年參加CNEX剪輯工作坊,了解到通過提案大會有獲得資金與援助的可能性,片子完成後也能和CNEX合作談發行,於是開始尋找自己感興趣的題材進行拍攝。
商明在某次工作中,偶然接觸到北京有機農夫市集,其中一位北京媽媽不再相信賣場,而是購買有機市場的產品,這讓導演意識到原來吃和社會很有關係,如何選擇是很重要的。繼續深入了解後,商明導演透過有機農夫市集找到紀錄片其中的一位角色—張女士。在導演和張女士幾次訪談後,導演報名參加也入選了2013年的CCDF提案大會。
CCDF提案大會上除了有國際的decision maker,也開放給一般民眾。頭兩天的培訓會請有經驗的製作人與導演,說明如何有效地利用七分鐘介紹自己與作品和接著的八分鐘問答。商明認為提案的時候不需要浪費時間說太多中國社會背景,因為會來參加CCDF的投資方都是對中國感興趣的,很多的資訊他們都能從日常的新聞媒體得知。而在提案過程中,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引起決策者的興趣。除了上午各自十五分鐘的提案,下午會有三對一的圓桌討論。跟國際上專業人士接觸後,導演表示,他們的建議讓他想得更廣,也讓自己對作品的背景挖深,並重新思考片子要從什麼樣的角度去切入。因為最後在CCDF上獲得Tokyo Docs特別推薦獎,得到十二月去東京參加提案會的機會,又因為日本與中國很近,且中國有很多食物出口到日本,NHK對這樣的題目很可能會感興趣。
同年十二月舉行的Tokyo Docs總共有二十個日本項目和四個分別來自中國、印度、馬來西亞及韓國的項目,只能使用日語或英語來做提案。Tokyo Docs的第一天也是培訓,會有導師來討論提案是否有可以做修正的地方。在此,導演建議面對國際合製和不同意見應該要保持開放的心態,過於防備可能會讓國際買家卻步。Tokyo Docs的提案也是先七分鐘講述及播片花,接著底下決策者的八分鐘提問。各組提案完後,不同於CCDF的面對面對小組輪流會談,在Tokyo Docs是commission editor主動約幾組自己有興趣的案子做談話,壞處是無法跟每個決策者繼續推薦自己的項目,不過好處是約自己的買家肯定是對該計畫有一定程度上興趣的。
不同的電視台,偏好與興趣也都不盡相同,可以先上網做功課,看與國際合製方是否契合,以提高機會。由於Tokyo Docs與NHK關係密切,被邀去Tokyo Docs的提案項目,通常是NHK感興趣的項目,或國際會喜歡的。NHK偏好歷史、文化、具有社會性的事件驅動紀錄片;西方買家比較會對個人化的人物驅動故事議題感興趣,而這個人物,他們想看到的又是做為「人」的那一面,希望能看到他的弱點、面對自我的挑戰與衝突及如何克服。
此次東京提案會導演印象很深的是,以為日本保守民族性這個想法的改變。會上有兩組日本團隊上台時,在七分鐘的時間,利用實體物件和展演來做提案,一組展示師傅傳下來的園藝剪刀後,當場修剪一株盆栽又或介紹武士在日本的沒落,另一組請來一位專演武士的演員在台上表演拔刀。這類活潑的提案不僅改變導演的對日本人的既定印象,也從中學習,並在2015年的Asian Side of the Doc提案中學以致用,實際拿兩顆蘋果,比較化肥和有機栽種兩者的差異跟長期食用影響來吸引台下決策者的注意。
最後商明總結參加國際提案大會的經驗,每次參與都是重新審視自己項目的機會,參加時間不一樣,可能因為拍到新的故事,有新的想法,而參加提案會逼自己重新想故事想提案。商明導演也補充到,參加大會時要帶著自己所有的素材,在第一天的培訓討論完後,若有新的想法還可以做片花的修改。另外,參加提案大會本身並沒有壞處,雖然不一定拿得到資金和合作機會,卻能收到很多的建議、交到朋友、也更加明確自己的方向。總而言之是只有好處沒有壞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