傘 Umbrella…

English中國2007 / 93 & 60min
導演:杜海濱



廣東中山,許多來自農村的年輕工人們正趕著明年的訂單。他們日夜加班,像機器一樣重複著單調的動作──每一個單一動作都必須以最快的速度完成,因為能夠在同樣的時間裡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就意味著他們在月底能領到更多的薪水;但事實上,這所謂的「更多」也還是少得可憐。無數的雨傘在他們手中成形、誕生,而每一把傘能為其他人賺多少錢,卻是他們不知道的。

浙江義烏,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使得這裡成為「世界工廠」與「世界市場」銜接的最前線。為了經濟開發,農民們的土地被徵用,一些幸運者得到了可觀的賠償。其中一些在新建的、號稱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小商品市場裡做著批發雨傘的生意,常常是日進斗金。他們的生活幾乎徹底改變,「農民」這個名詞,似乎已經和他們沒有任何關係了。


上海,教育改革將大學產業化了。更多的高中畢業生可以就讀大學,同時也有更多的農村家庭為了子女的學費而更加艱苦。而更為嚴酷的考驗則是在畢業的時候──找不到工作即意味著得要回到農村,意味著所有的努力前功盡棄。

某省解放軍駐地,許多農村出身的孩子來到部隊。家裡不用再為他們支付任何費用,相反地,他們還可以得到士兵津貼。比起都市小孩,來自農村的孩子們更能承受艱苦訓練,進入部隊往往只是目標的一部分,改變命運才是他們最終希望。



河南洛陽某鄉鎮,這裡已不見年輕人的蹤影,駐守在鎮裡的是「六一三八九九部隊」。適逢收割時節,卻遇到了嚴重的乾旱,早熟的麥子在田地裡,看不到一點生機,執著的只有收割機的轟鳴聲,它在提示著人們,這是收穫的日子。而從城裡趕回來幫忙的年輕人早已經又匆匆地離去了,只留下孤獨老人對著鏡頭傾訴。

農,是中國賴以生存的根基。如今,這些農民們,已經像傘一樣被撐開,覆蓋在中國所有經濟最活躍的脈搏上。

影片官方網站:http://umbrella.cnex.org.cn/index.html

 



導演介紹


杜海濱

陜西人,現居北京。2000年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攝影學院,一直從事獨立影像創作。
1999年,紀錄片《竇豆》,45分鐘
2001年,紀錄片《鐵路沿線》,120分鐘
2002年,紀錄片《高樓下面》,100分鐘
2003年,劇情短片《北京紀事》,40分鐘
2005年,紀錄片《人面桃花》98分鐘《電影\童年》86分鐘
2006年,紀錄片《石山》123分鐘
2007年,紀錄片《傘…》,93分鐘
2008年,紀錄片《1428》,116分鐘



導演手記

安家置業,積累家財,傳之子孫。這是中國人千百年來基於農業社會的財富理念。這一理念在近五十餘年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改變,且這一改變仍在繼續之中。擁有財富,曾經從一種正常的人生價值,體現激變為人們迫不及待與之劃清界線的人生污點。在通過革命實現了新一輪的均富社會三十餘年後,金錢,似乎在不知不覺、又如在突然之間獲得了巨大的、近乎前所未有的關注,並迅速超越了其他一切躍居榜首。
這三十年巨變當中,我們清晰地感到城市建設的浮躁與表面繁榮,卻很少洞見農業社會在這場變革當中的焦灼與尷尬,而人數眾多的農村人群則更是顯得無所適從或者隨波逐流。打工、求學、經商等等行為成為諸多出身於農村的年輕人們自我救贖的種種途徑。綜合以上所述,我們選擇了當下具有代表性的地區:廣東深圳的勞動密集型工廠、浙江義烏的小商品集散地、上海的大學城、安徽、河南的農村作為切入點,力圖將該區域裡普通百姓的生存現狀橫切一刀,以突顯經濟洪潮下的人們的真實現狀。

「傘」── 作為片名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是必然的。我們有幸拍攝到了做傘的人、賣傘的人、打傘的人,這是否能夠構成隱喻,是片子本身不能承載的。但是「傘」作為一個影像符號在片中的地位卻是不必言說的,我們力求讓「傘」從一個具體的物件最終超越它自身上升為一種形而上的思考,這或許是我對此片的一點闡釋吧。



《傘》參展及獲獎

※ 第30屆法國真實電影節 評審團特別關注獎
※ 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 地平線單元 (2007)
※ 第4屆香港亞洲電影節 非競賽單元 (2007)
※ 第5屆裏斯本紀錄片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 (2007)
※ 第5屆哥本哈根紀錄片電影節 主競賽單元 (2007)
※ 第20屆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 非競賽最好的紀錄片單元 (2007)
※ 第51屆舊金山電影節 競賽單元 (2008)
※ 希臘Rodos 國際電影節,長篇競賽單元 (2008)
※ 第15屆瓦爾迪維亞國際電影節 展映單元 (2008)
※ 羅馬亞洲電影節 (2008)
※ 第3屆墨西哥城國際電影節 最佳國際紀錄片單元 (2008)
※ 義大利撒丁島國際民族誌影展
※ 第6屆臺灣國際紀錄片雙年展"全球化"單元展映(2008)
※ 第26屆珞珈諾國際電影節


→ 購買 《傘》 DVD:http://goo.gl/6k6zdY


 

> 編輯(管理者使用)